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看戏

发布日期:2023-03-07信息来源:新华日报字号:[ ]

看过一场大戏,勾起旧事,令人难忘。

小辰光,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很穷,日子很慢。但逢上四时八节,或红白喜事,或年辰好,唱春、道情、滩簧戏总能让整个乡村活泛起来。唱春,比较简单,汤锣加棒,即兴编唱,嗓音豁亮,吉利话总是让人听得高兴。道情,则是传统曲艺了。江南地区以温州道情为主,艺人左手握两块竹板,手肘部抱着薄猪油皮的竹筒,一边用指敲筒和以竹击节,一边唱曲,有本有段。因此,道情是登得了台面的。滩簧锡剧更是要上戏台子的。请戏班子有规矩,米面数袋,或是足够钞票,来了还要酒席款待,族里或村里头面人物均要到场。

戏班子水载船行,一路锣鼓,等于是给十里八村报个信,某日、某村滩簧大戏。那时虽然没有任何通信手段,没有朋友圈,但众口相传之下,看戏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妇孺皆知。赶戏胜于赶集,无论路近路远,硬靠走,路远的,要走大半天。本村的起先还在农田里忙活呢,一看十里八村的乡亲沿着田埂成群结队地来了,赶紧扔下活计,扭头往家跑,添米做饭,家家户户炒瓜子生果。戏一结束,大人们一般连夜赶回家,小囡们路远的,一般都要留在亲戚家里困一夜。稻草地上一铺,屋门一关,通铺挤挤,即使是冬天也不嫌冷。

锡剧《珍珠塔》《双珠凤》《双推磨》《玉蜻蜓》都是乡下人耳熟能详、百看不厌的剧目。剧目多以忠孝伦理与爱情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演唱风格柔婉,音韵中和,吴言俚语,通俗易懂,甚至比较俏皮,乡土气息浓郁。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珍珠塔》中小方卿唱曲道情试探姑母的片段,堪为经典。父亲特别喜欢这一段,恐怕与他小时候吃过大苦、立志翻身出头有关。他偶尔兴致来了,也会即兴唱上几句。有一年,快过年了,天上下着雪,父亲冒雪推门而入,开门就是一段方卿唱段,很是高亢,然后从包里取出三件卡其布上衣,兄弟三人一人一件。那是我记忆中第一次不用穿大哥的旧衣服过年。父亲为人严厉,对我们极少表露柔爱。此情此景,让我终生难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村慢慢地好了起来,日子过得快起来了,唱春的不见了,唱道情的也不见了。乡里建了剧场,锡剧团下乡演出的机会倒是多了起来,但去看的人反而少了。后来,家里有了录音机,父亲买的第一盒磁带,就是锡剧《珍珠塔》,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小王彬彬,当时可谓一时之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离开家乡来南京求学,父亲的那台录音机和锡剧磁带也脱离了我的视线。锡剧突然消失了,就像过世多年的父亲,不再提起了。

如果不是在一次偶然的老乡聚会上,亲睹锡剧王子周东亮的风采,之前我对于锡剧,也许仅止于那些长远的记忆了。周东亮,当代锡剧领军人物之一,见得其人,看得其戏,乃知其大角也。更没想到的是,周东亮还把锡剧演到了国外,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某次,我有幸到江苏省文联艺术剧场看了一场锡剧大戏,春华秋艳——季春艳锡剧精品专场。季春艳师从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倪同芳,扮相清丽,聪慧灵秀,唱腔润透,表演细腻。当晚出演了《行路》《游园》《游庵定情》三个选段,压轴大戏《游庵定情》,助演的是其夫周东亮,一对贤伉俪,把曾经的地方小戏演成了殿堂级的大戏气象。

票友们争着、簇拥着季春艳、周东亮献花合影,而我却不能靠近,因为眼中有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秦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