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南京书肆捡漏乐

发布日期:2023-09-21信息来源:新华日报字号:[ ]

  南京好,书肆旧曾谙。南京自古便是“书客天堂”,1836年,贫士曾国藩会试未取,南下南京,流连于书肆,痴情于群纪。他咬紧牙、横下心,当完冬衣,花去盘缠,购藏一套精刻本《二十三史》。我阅此曾公掌故,同感切切于心,往事历历在目。上世纪末,我在南京三江学院上学,每月生活费600元。不沾烟酒,不谈女友,节衣缩食,一月可余一半费用。古籍价格不菲,我选择主藏民国书刊,总盼着“捡漏儿”。

  我第一回淘书,直扑久负盛名的淘书圣地朝天宫。我自西入内,越过牌坊,一块碑石赫然入目,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继而前行,泮水池形同半月,色如青玉;棂星门金瓦红柱,高耸入云。拾级而上,过石狮、越高柱、进大门,我踏入宽广的院落。院中几株大树,枝繁叶茂,绿影婆娑。四边厢房古色古香,正中立有一尊庄重的孔子雕像。顾名思义,朝天宫本为朝拜天子的宫宇。曾国藩剿灭太平军后,弘扬儒道,在此设立文庙,这才有了孔子像。

  雕像四边,厢房檐下,书摊无处不在,一册册旧书堆在木桌上或推车里。些许书商席地而坐,书籍干脆依树而堆。书商书友时有交流,嘈嘈杂杂。一批年老色黄的旧书,叠得像一座座小丘似的,引得我蹲下慢慢挑选。彼时,新文学书籍价格正在上涨。眼前只是些植物学、教育学旧书,囊中又羞涩,我便试问单价。

  老板是个小伙子,操着安徽口音。他狡黠地一笑,回答“不好说,贵的一两百,少的四五十”。倏忽,我抓住一册狭长形的英文学刊,封面印有大字“Sunyatsenia”,我隐约想起那很像孙中山先生的英文名字。更为关键的是左上角标明:“Volume 1 No. 1”,我心中不禁咯噔一问:兴许是创刊号?外文不精,心里没数,怎么办呢?幸好,我一眼瞥见比邻摊位的《英汉小词典》,即刻查阅,才确认那是1930年第1卷第1期《中山专刊》。书商索价100元,我即刻说好。

  《中山专刊》主编是混血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焕镛先生。他追思孙中山,创刊了中国第一份英文植物学杂志。我的藏本封面上还有两列清秀的毛笔字:东吴大学生物系惠存,陈焕镛敬赠。名人小刊物见证了历史大事件: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东吴大学生物学系并入南京大学,这册编者赠刊,历经岭南、苏州两地,再又移至南京。

  我初获名人签赠本是捡漏儿,更是缘分。勤跑勤淘,我还亲历了朝天宫的书肆盛况。时逢国庆假期,华东六省的书商书客云集于此。棂星门至泮水池之间的广阔区域,都已摆满书摊。书籍满满当当,来人熙熙攘攘,我须侧身,方可前行。高处院中的摊位,也令人目不暇接。里里外外,整个朝天宫的书摊约有四五百个。那排场,那气势,远远超越上海文庙,足与北京潘家园比肩。同样热闹的还有“鬼市”——黑魆魆的下半夜,书商们在朝天宫外围的人行道上次第摆好摊位。书友们人头攒动,电筒们互相交映。

  无论节日或“鬼市”,我都乐此不疲,时有捡漏儿。南大明史专家胡允恭老教授批校题记本《平寇志》(北平图书馆排印本),小品文专家李素伯签赠南京友人虞诗舟的《范伯子文集》(1929年私印本),都购自朝天宫。两书不仅价格尚可,关键《范伯子文集》录入有关如皋冒氏、南通范氏两家世代情谊的佳构,于我这个偏爱乡邦文献的如皋人,自是情有独钟。2016年冬,如皋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开馆。其间,李博士邀来范曾老人(范伯子曾孙)共餐。我叨陪末座,携持《范伯子文集》请范老锦上添花,签名留念……

  捡漏儿无疑很幸运,不过亦有不幸。我淘书勤,读书懒。偶有友朋询问:你家藏书很多,都读过吗?我自诩幽默:有哪位老农把自己田里的菜吃光呢?近读《曾国藩日记》:日日用功有常。我如大梦初醒:学识无涯,阅书有常。唯有品读存书,才能不忝前哲手泽,无愧南京书缘。(彭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