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南京市建邺区的环卫站点已响起引擎声,17台装有GPS定位和智能称重系统的厨余垃圾清运车准时出发,沿着预设路线稳稳驶向各自负责的20多个小区。智慧环卫指挥中心屏幕上,每辆车的清运轨迹、垃圾重量等数据实时更新。今年10月以来,建邺区全面上线厨余垃圾“公交化清运”模式,17台专用车串联起401个小区,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垃圾分类是与群众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关键小事”,考验着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建邺区自2020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以来,每年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垃圾亭房建设维护与垃圾分类管理引导。推进过程中,问题也随之涌现:有的社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管理不严,拿着补贴却“挂名不干活”;有的垃圾亭房选址不合理,居民争议较大,成了“低效资产”;有的居民反映垃圾清运不及时,夏天异味较大。12345热线工单,直观反映了一些群众的不满:2022年、2023年全区垃圾分类相关投诉量持续位居高位,其中垃圾清运类投诉占比近两成。
群众反映的难点痛点,就是监督的发力点。去年以来,一场聚焦垃圾分类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在全区迅速展开。建邺区纪委监委紧盯市容环境治理资金使用、垃圾分类小型工程建设和行政监管执法三个“维度”,循线深挖,快查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系统治理行业乱象。截至目前,已立案查处48人。
南苑街道原城管科工作人员臧某某,就是专项整治揪出的“蚁贪”典型。2019年至2023年,臧某某任南苑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员期间,利用负责垃圾桶采购、垃圾亭房建设项目招投标、合同签订、验收付款等职务便利,为相关公司项目款结算等提供帮助,从中收受好处。2019年,在街道灰色垃圾桶更换项目中,其向某公司负责人提出“以次充好”的歪主意,套取资金27万余元,其中21万余元直接流入臧某某个人账户,被他消费挥霍。2024年8月,臧某某被采取留置措施,同年11月,臧某某因犯贪污罪、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查处不是目的,推动治理才是关键。专项整治以来,建邺区纪委监委坚持边查办案件、边剖析问题、边推动治理,针对虚报冒领专项补贴、对清运公司监管不力、利用清运业务收受好处等突出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出纪检监察建议,推动区街联动深化模式机制改革,把垃圾分类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改成市场化运作,由物业负主责。如今,垃圾分类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变成物业尽责、居民参与、社区协调的“大合唱”,为城市垃圾分类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涟城二期小区居民徐青记得,以前大家扔垃圾很随意,大多往垃圾桶里一丢就走。经过多年引导,大家逐渐养成了分类投放的好习惯,“遇到有人乱丢乱放垃圾,大家还会在业主群里‘举报’,一起监督整改。”谈及变化,泰山路社区党委书记王伟也深有感触,“过去社区干部要全程盯守,事事操心还常被投诉;现在物业担起日常管理职责,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和物业配合顺畅,环境明显改善。”
针对案件暴露出的制度漏洞,在建邺区纪委监委推动下,区城管局陆续出台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奖补实施办法等5项制度,规范垃圾清运流程,并对现有垃圾亭房建设开展专项评估。为管好民生资金,所有奖补资金均纳入“阳光惠民平台”,每一笔钱的流向、发放对象都全程留痕,确保“钱花在明处、用在实处”;纳入“阳光物业”廉洁单元建设重要内容,建立奖补资金“亮·晒”机制,充分保障小区居民知情权、监督权。
智慧化手段,也为垃圾分类治理插上了“翅膀”。目前建邺区各小区垃圾亭房已基本安装24小时监控,可实时查看各站点垃圾投放情况。“以前靠人巡逻,一天跑不了几个小区;现在屏幕上就能发现乱倒垃圾、亭房脏乱等问题,发现后立即督促整改,效率大幅提升。”区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科科长于雪峰介绍,整治以来,全区涉垃圾分类及清运的12345热线工单量下降超20%,且无一起相关信访举报。(顾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