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孤举者难起 众行者易趋

发布日期:2025-11-07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携手构建亚太共同体。

——《共同开创可持续的美好明天》(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上的讲话)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出自清代思想家魏源的《默觚·治篇》。魏源身处大变革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和空谈心性的学术,主张经世致用,《默觚》集中阐述了他的政治见解、哲学思想等,对近代中国学术文化、社会变革具有启蒙意义。该书中谈及:“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意思是单凭一个人很难将重物托举起来,许多人一起走路就容易行稳致远,着重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建立在深厚的文化认同之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仅铸就了共同理想信念,更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考验,但始终能够团结一致、百折不挠。

正如《墨子》中所言:“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这段话用现实生活中的治水与制衣作类比,告诉世人重大事业的成功必须依赖群策群力,阐释了集众力以成大事的理念。再比如人人耳熟能详的“同舟共济”一词,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济为渡河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有矛盾的吴国人和越国人同船渡河,遇到风浪时同样能够团结互助、战胜危机、共渡难关。

集合众力、集成众志,则无往不利、无事不兴。所以《周易》会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孟子》会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会说“民齐者强”,都在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拥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就拥有了制胜之道。这种精神,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将个人、集体、国家乃至人类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

睦邻友好、互帮互助是广受称赞的美德。“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等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观念,人们用团结的号角引出万丈豪情、无穷干劲。这种认知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创造,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升华为文明特性、民族性格与处世之道。经典话语“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就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左传·隐公六年》。可以看到,我们很早就认识到坚持仁义之道、与其他国家友好相处,是立国兴业的法宝。中华民族是重仁义、讲团结的民族,注重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注重与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携手前行。这不仅是中国人一贯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道德目标、文明形态。(刘同华)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回望来时路,最艰巨的事业、最繁重的任务前,是党和亿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938年,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这样写道。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四万万中华儿女以空前的民族觉醒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新的长城——

芦苇荡中,雁翎队灵活穿梭;铁道线上,游击队员神勇战斗;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世界战争史上,何曾有过这样广阔的战场。

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书生投笔请缨,迎向炮火;侨胞毁家纾难,为国奋战……穷凶极恶的敌人,哪里遇到过这样全民皆兵的抗争。

从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从任人宰割到不可战胜,当人民动员起来、团结起来,就是广袤大地,就是汪洋大海。

中国共产党是最讲团结、最能奋斗的最先进政治力量。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赋予共产党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强大动力。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无私精神和高尚品格使我们党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从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前进目标转化为广大人民的奋斗实践,激发出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百余年沧海桑田,百余年物换星移,党与人民始终血脉相通、风雨同舟、生死与共——那是长征路上的“半条被子”,是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是西柏坡唱响的“团结就是力量”,是红旗渠流淌的“人工天河”,是小岗村按下的“红手印”,也是一次次大战大考中的星火成炬。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闯难关、涉险滩、应变局、开新局,前进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人民就是江山,也是最大的靠山——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抗击新冠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编制“十五五”规划,“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是对百余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伟大征程的深刻总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亦是中国与朋友、伙伴相处的智慧。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博大胸襟,让中国始终愿与世界各国共促团结、共谋发展、共筑安全、共兴文明。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中老铁路使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秘鲁钱凯港成为“新时代的印加古道”新起点……两千多年前就连接起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而今正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貌,筑就共同发展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自贸试验区扩容,海南自由贸易港扬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减,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拥抱八方来客……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小院高墙”还是开放包容?零和思维还是加强团结合作?此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出了中国的答案——“越是风高浪急,越要同舟共济”,引航亚太开放合作,展现大国责任担当。

人间正道,众行致远。团结合作的力量不断凝聚,深刻印证了一个科学论断:“小船孤篷经不起惊涛骇浪,同舟共济方能行稳致远。”(郝思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