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东台市:如何盘清家底唤醒沉睡资产

发布日期:2025-07-31信息来源:新华日报字号:[ ]

  7月,东台嘉满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玻璃温室里,一串串饱满透亮的小番茄长势正盛。每天,10多吨新鲜番茄从这里启程,发往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很难想象,这片繁忙的现代农业基地,3年前还曾因母公司资金链断裂而闲置。

  转机,始于一场国有资产的系统性清查利用。作为全省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和国有资产监督体系试点,东台以“建体系、抓监管、促利用”为抓手,通过高水平监督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截至目前,已盘活各类资产739个,累计收益16.8亿元;注入国有企业资产超过120亿元,节约资金1.31亿元。

  “当时杂草快长到齐腰高”,回忆起3年前接手时的场景,嘉满仓公司负责人朱进仍有感慨。这里原是生态农业项目,10万平方米玻璃温室主体刚建成,就因母公司资金链断裂陷入停滞,一旦被母公司债务牵连,前期投入就可能全打水漂。

  以国有资产清查为契机,东台市委、市政府启动多轮谈判,推动股权变更与资产重组,让项目与母公司彻底切割,从源头规避债务风险。同时,引入串收番茄全链条技术支持,推动项目重启复建。东台市纪委监委全程嵌入监督,推动责任主体梳理职责任务与廉洁风险点,确保项目平稳有序推进。自去年7月投产以来,该公司实现产量1500吨、产值3000万元、利润约500万元。

  国资家底到底有多少?这在不少地方还是笔“糊涂账”。“过去一年摸一次底,主要靠各单位自报,准不准、全不全,多凭责任心。”东台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坦言,时间一长,行政事业单位的无证资产、乡镇合并后未梳理的账外资产等,很容易成为清查盲点。

  依托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东台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一体推进单位自查、专组清查、审计核查、纪委督查,共汇总梳理883家单位资产,仅清查就净增资产100多亿元。“对资产家底基本做到摸清见底。”该负责人举例,黄海森林公园通过清查,摸排出未入账的林场土地4.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8万亩)、林木20.87万立方米,评估总价值达30.13亿元。

  这样的“清仓见底”,离不开空前的推进力度:东台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采取“双组长、双常务、双签字”方式,即由市委书记、市长同时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市纪委书记审核签字,建立“一办五专组”,专组组长均由分管领导牵头,确保高位推动、协同作战。

  国有资产底数不清、管理混乱,根源在于责任不清晰、落实不到位,看似“多头管”,实则“都不管”。比如,近年来农村学校因生源减少撤并后,全市408所农村校舍一度处于“无人管”的闲置状态。国资清查期间,东台明确将撤并学校移交给属地镇区政府,让近3000亩土地从闲置变为开发利用。在原安丰小学,操场改成公益性生态停车场,闲置教学楼变身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目前,东台已盘活399所闲置校舍,其中120处用于建卫生室、办敬老院等公益事业。

  清查盘活过程中,低效土地盘活、特许经营挖潜、无证资产确权、账外资产清理,堪称“硬骨头”。其中,不少是积压多年、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难题。清查启动之初,少数干部心里打鼓,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顾虑,个别干部在推进工作时放不开手脚。针对这种困境,东台市纪委监委分类梳理场景,出台支持干部担当作为的办法,鼓励党员干部在资产清查利用过程中积极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梳理问题资产1044个,完成整改861个。

  被盘活的除了有形资产,还有无形资产。前不久,城市智慧停车、城乡公交平台两类数据获盐城首批《数据资产登记证》,评估价2400万元。黄海森林公园通过账外林木资产清查,探索“碳汇经济+生态保护”模式,成功以碳汇资产质押向浙商银行贷款6000万元,置换了原来的高成本融资。

  资产既要清查盘活,更要长效管好。东台市纪委监委推动打造智慧监管云平台,开发资产清查、清单建档等六大模块,将清查见底的资产全部搬到“云”上,实现全流程监管。如今,东台为26万处资产打上“身份码”,优化形成67个监督模型,区分低、中、高三级风险模式,动态监测、快速处置,累计预警处置2.3万多条信息。(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