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高节不可夺的教书先生李昭轩

发布日期:2014-10-08信息来源:沛县纪委字号:[ ]

  李昭轩(1871--1954),字镜甫,江苏省沛县中学、沛县初级中学创始人,留日爱国民主人士,近代学者,邑内名士,开沛县新式中等教育之先河。
  民国元年(1912),李眧轩作为沛县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回到了家乡沛县。他放弃了从政的机会,立志改革旧式教育,大力推行新式教育。回国后,李昭轩担任了沛县教育会会长一职。他积极整顿沛县甲种师范,创办沛县师范讲习所,并亲自担任教习(教师)。教学过程中,他鼎革旧制,创新教法,坚持以新知育人,受到了民众的一致支持。任职期间,他创办了50多所新式小学,分布全县各个乡村。同时,还为基础教育培养了600多名合格教师和一大批人才,穷苦人家的子女也大多享受了受教育的权利。   李昭轩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正直知识分子。在日本侵略中国之际,将学生召集在一起,讲述日本人欠下的笔笔血债,并为诗一首,激励学生为国而学,告诫学生“自立国方可以立,自强国方可以强”。全诗八句:“霜天日冷战声频,尤兴弦歌副岁晨。此去安然诸弟子,归来又是一年春。风云变幻神州破,经史兼修见地真。学识丰赡能报国,鹗鸟元不畏强邻”。
  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沛县县城,沛县沦陷,其时李昭轩正蛰居乡间。日军发现了他在日本期间的一张照片,知道他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于是强行把他劫持到沛县县城,日军警备队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逼迫他出任日伪沛县县长,李昭轩严辞拒绝。日军羁留他一年有余,他斩钉截铁,宁死不从,表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凛然正气。后来,李昭轩以病为由,暗中摆脱日伪纠缠,归隐微山湖畔,以教书授徒为生,乐田园之可乐,歌民风之可歌,留下了一批山水田园诗文。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没有精神和凝聚力的民族是涣散的。新中国成立后,李昭轩以至耋龄,但仍不忘对全县适龄儿童进行爱国主义启蒙教育,让儿童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尊严。李昭轩之人格、师德,可见一斑。1954年秋,李昭轩走完了其光荣而辉煌的一生,享年八十三岁。
  为了表彰李昭轩先生热心教育,造福乡梓,邑人为树“教泽碑”一方,称赞他“其为人也,有国士之风,所谓宜于今而征诸古,穷其变而合乎义者,太平之业基于是矣。”此碑历经劫难,竟得以保存,实属幸运。现存于沛县初级中学校园内。(戴苏林 黄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