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古人拒礼“艺术”对党员干部廉洁过节的启示

发布日期:2014-08-20信息来源:睢宁县纪委字号:[ ]

  随着我国两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国庆节的临近,全国各地纷纷下发通知,对廉洁过节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机关各部门在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期间要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严禁用公款送节礼,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等等。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千百年来,“送礼”这一“封建礼教”一直在影响着世人,历来是官场“公关”的最佳手段,因为乐于受贿的人总是绵绵不绝,所以这种丑行也总是禁而不绝。然而,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都能严于自律,守持廉德。他们俸外无取,不谋歪财,以拒礼的方略,巧妙拒绝,拒收馈赠。研究一下中国古代清官的拒礼之术,从宏观上讲,对于党风带民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很有益处。从微观上讲,对党员干部个人廉洁过节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妙语拒贿。《左传》中记载,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有一人得一洁白无暇的宝玉,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并说:“如此稀世之宝,只有您这样清正的大人物才能佩带!”子罕回答:“美玉是你的宝贝,‘不贪’是我的‘宝贝’。假如我收下你的宝贝,那么我俩都没有宝贝了,咱们还是各自守住自己的宝贝吧!”这里难得的是子罕对人品的理解,自尊自爱视若宝物。而回答得也精妙绝伦。来人见子罕言衷意诚,只好红着脸收回自己的宝贝走了。从此,“人贵不贪”便成为千古名言。
  立檄拒贿。清代大臣于成龙在康熙十九年晋升为直隶巡抚,许多趋炎附势者想送礼贿赂他,被一一拒绝。大名县官因循陋规,在中秋节前向于成龙送上一份“中秋礼”。于成龙大为恼火,特地颁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送礼丑事,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清代康熙年间,有位名叫张伯行的清官,任福建巡抚。面对官吏臣民送来一份份厚礼,他或婉言谢绝,或拒之门外,或严历斥责。尽管如此,拜谒者仍然络绎不绝。于是,张伯行便写了一则《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巡抚衙署门外。檄文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未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送礼者看了此文,一个个汗颜而离。
  悬堂拒贿。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平日洁身俭行 , 有个下属看他生活过于清苦,拿来几条鱼请羊续品尝。羊续推辞不下,干脆将鱼高悬庭堂之上。鲜鱼晒成了鱼干 , 再也没有人敢给太守送东西了。明朝周新任按察史时,有人送给他一只香喷喷、油光光的烤鹅。周新将它悬挂在门前,以后凡有送礼者,周新便领他仰视烤鹅。从此,再无人自讨没趣了。
  寓言拒贿。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在都城东京(今开封)做大官。一日,其乡友带上厚礼想求他帮忙谋个一官半职,并说:“如您不便,劳令弟(苏辙)之驾也行。”乡情不便明伤,苏轼便先给来客讲了一则寓言。大意是:某人穷极盗墓,数掘无获,便想去掘伯夷、叔齐之墓。只听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上饿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又岂能如你所愿?”盗墓人丧气地说:“那我就挖开叔齐之墓,碰碰运气吧!”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叔齐)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们兄弟都无法帮忙啊!乡友悟知求官无望,只好知趣地带上礼物走了。
  棍棒拒贿。五代时的顾协曾任梁武帝的诏书起草人,既参与人事,又参与赏罚,想巴结者自然不少。顾协有一个门生在府中当听差,无非是当今通讯员一类的差使。一天,他悄悄进入顾家,捧上一堆金元宝,以谢先师提携之恩。不料顾协怒从中来,厉声喝道:“来人呀,把这个行贿的家伙拉出去打二十大板!”门生被打得皮开肉绽,还被赶出了大门,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给顾协送礼了。
  赋诗拒贿。于谦是有名的清官,他60岁寿辰那天,于谦叮嘱管家,一概不收寿礼。皇帝派太监送来一只玉猫金座钟,却被拒之门外。太监写下四句话给于谦:“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于谦看了,在下面添上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旧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他如此坚决,只好回去了。不一会儿,于谦的同乡好友郑通也来送礼了。于谦又写了四句话:“你我为它皆刚正,两袖清风为黎民。寿日清茶促膝叙,胜于厚礼染俗尘。”郑通见了十分敬佩,于是叫家人带回礼物,自己进门与于谦叙谈友情。于谦正和郑通畅谈,管家通报,有一个叫“黎民”的人送来一盆万年青,还让管家带来一首诗:“万年青草情义深,长驻山涧心相关。百姓常盼草常青,永为黎民除贪官。”于谦见后,亲自出门迎接,郑重地接过万年青,并高声咏唱了一首诗:“一盆万年情义深,肝胆相照万民情。于某留作万年镜,为官当学万年青。”
  挂联拒贿。清末著名爱国志士林则徐曾任两广巡抚,挂帅剿灭鸦片。林则徐素知当时南方贪、贿盛行,上任伊始,便在衙堂和客室各挂一副对联。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二联一出,准备行贿“走后门”者纷纷龟缩,民心大振,终于取得了禁烟运动的胜利。这种用悬挂对联的方式表明心志、拒收贿礼的方法,类似如今的“颁布政纲”或发表“施政演说”,收效明显。
  从以上古代一些清官这些拒贿的不同方式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拒绝贿赂的方法很多,无论是立檄拒贿、笑谈拒贿,还是悬堂拒贿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够自觉拒收馈赠,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面“明镜”。拒贿关键是他们树立了“以廉为美,以贪为耻”的人生态度,始终保持了一颗廉洁奉公之心,做到干净做事,清白做人。在深入反腐倡廉的今天,重温古代廉吏的拒贿“艺术”,对于我们弘扬为官清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推进廉政建设,不失为一剂良药。
  自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中央禁令频发,如同给公务员带上了“紧箍咒”,公务接待和重大节日期间,公务来往中一些腐化之风有了很大的改善与纠正。然而,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于节日人情不以为然,认为收点小礼,这是“细节问题”,“小节上的事”,不算收受贿赂,于是心安理得。但是大多数的腐败分子就是从收受小礼而逐步走到腐化堕落的地步。在小礼面前放松了警惕,丢掉了原则,丧失了人格的例子并不鲜见。因此,官员能否廉洁从政,抵制住诱惑,对“节礼”的态度很关键。当官拒礼,看起来是小事一桩,其实是一件大事。若对四面八方送礼者不拒,而是收下,时间长了,就会由量变到质变,由小错成大错,由生活问题发展为政治问题,危害甚烈,后患无穷。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眼下,随着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国庆节的临近,一些图谋不轨的人可能会打着过节的幌子,又开始带着各种“礼品”,拜码头、走门子侵蚀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必须从“节礼”抓起,面对物质的诱惑,要用好古代清官“拒贿”这面镜子,学会拒礼,要有一种硬劲,有一种意志,有一种恒心,坚定地拒,不懈地拒,一拒到底敢于说不,用自己的行动守住做人的底线和为官的根本。唯有如此,方能欢乐祥和过节日,神清气爽干事业,清清白白走人生,自己才能成为过得硬的人,顶天立地的人,人民群众称赞的人。(王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