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小岛清风扑面来
——扬中市密切联系群众强化作风建设记事

发布日期:2015-01-05信息来源:扬中市纪委字号:[ ]

  迎来送往的少了,走村串户的多了;大会小会少了,惠民实事多了;闲聊空谈的少了,创新实干的多了……今年以来,扬中市紧紧围绕《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加快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心思统一到率先发展上来,把行动凝聚到为民办事上来,好作风、实做法,如清风阵阵,吹遍江洲绿岛,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
  接好地气,凝聚“正能量”
  “为有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我市制定出台了十项规定。说到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市委常委从我本人做起,要坚决执行绝不走样。”扬中市委书记孙乾贵在市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为全市党员干部立了标杆、开了好头。
  注重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形成好作风。今年以来,通过“三解三促”、“四个一”联系服务群众体系等载体,该市四套班子领导共接访138批次,接访人数763人,解决率95.3%;副科级以上领导到基层调研1008次,开展“三解三促”活动546次。
  始终坚持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帮基层之所需,把为民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行动中。今年以来,选配了35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赴年经营性收入低于7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 投入5.1亿元用于43个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同比增长20%,涉及教育、文体与传媒、社会保障以及医疗卫生等四个方面,针对性更强,惠及面更广,群众的满意度不断增长。
  重拳出击 ,治理“慵散奢”
  “请你们认真学习通报上的案例,有则立改,无则加勉。”扬中市纪委副书记何世平把一份印有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通报送到全市各重要部门的“一把手”手上。在警示的同时,扬中市纪委结合学习贯彻中央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精神,全面开展“学党章、讲党性、守纪律”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筑牢防线。
  提醒不能代替监督,自律不能代替他律。扬中市纪委会同相关部门组成督查小组,选择重要节点,围绕重要领域,以监督检查为抓手,向“工作上的懈怠”、“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铺张”开刀,帮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警醒,在行动上自觉。
  今年以来,先后对41个部门工作效能进行暗访,发现问题11个,对涉及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当场指正和批评教育;派出暗访、督查组6个,暗访25家渔场、45家饭店、8家休闲娱乐场所以及全市各大商场,提出整改意见12条,全部整改到位。连办十届的中国扬中河豚节也在今年由官办变成了民办,实现了“三不原则”,即不举行规模宏大的开幕仪式,不邀请国家、省、市党政领导致词,不搞大型招待酒会,形式上厉行节约,内容上更加充实,真正做到了还节与民,还乐于民。
  效能提速,实现“零障碍”
  “广场活动太给力了!一下子解决了我好几个问题!”市民老张高兴的说。今年7月,扬中市纪委围绕“效能建设,你我同行”主题活动,组织18家单位开展大型广场咨询服务活动,“面对面”地提供政策法规咨询,“一揽子”受理效能和行风举报投诉。短短半天时间,吸引千余名群众,共提供咨询700件(次),受理投诉建议和办事申请85件,在一周内实现全销全清。
  实现率先发展,靠的是环境,拼的是服务。在把群众、企业“请上来”的同时,各部门还做好了“送下去”的工作。在扬中市纪委的牵头下,深入开展了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严禁“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为主要内容的“三送三禁”服务企业活动。针对“收费多”,扬中市物价局及时取消12项,免征9项涉企收费项目;针对“融资难”,扬中市发改经信委强化与金融部门对接,提高银企合作项目授信履约率,推进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工作;针对“法律盲”,扬中市司法局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成立司法惠企服务站、法律服务工作室和企业调解组织,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法律服务……“为群众服务”、“效率第一”,这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完善制度,做到“长效化”
  《十项规定》出台之后,扬中市委对机关日常考核细则进行了修改,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通过“落实执行力”、“工作效能”、“服务效率”等3个方面进行细化,并明确将各机关执行《十项规定》的情况作为今年日常管理考核的重中之重,未严格执行的,有一例扣5分。有了“考核”这把“尚方宝剑”,十项规定的约束“硬”了起来。
  为堵塞漏洞、细化规则,先后对公款旅游、公务接待、公车使用方面出台了明确的规定、制定了相关的细则,突出制度的“刚性”,确保不正之风“无缝可钻”。今年以来,扬中市“三公”消费支出较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3%。其中,公务接待费下降16%,公车购置与运行费用下降8%。
  扬中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姚敬源说:“落实加强作风建设的规定,绝不是一阵风,我们要充分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制度下开展工作,加强自觉意识、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