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传真

宿豫区:社区网格化加强干部“八小时外”监督

发布日期:2016-05-25信息来源:宿豫区纪委字号:[ ]

  近日,宿迁市宿豫区雨露小区内一公务员杨某因为车辆乱停乱放、阻碍消防通道,被社区联合监察室的“作风志愿者”举报,杨某被所在单位纪委叫去谈话、严肃批评,并责令向邻居道歉。依托城市社区联合监察室,宿豫区探索出一套自己的办法,有效的破除了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管的“盲点”。
  打造队伍,明确监督主体
  “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应该由谁负责,谁是监督主体,没有明确规定,面对上级不易监督,下级不敢监督,同级不愿监督的情况,宿豫区以城市社区为单位派驻设立监察室,同时联合社区退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以及聘任的作风建设监督员和舆情随访员打造了一支监督队伍,负责所在社区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和投诉举报受理工作。干部在生活中有无不良行为、服务社区工作做得好不好,都在群众的视线之内。
  “没想到这些监督员这么认真负责,以后还真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为下了班就任意妄为。”杨某乱停乱放被批评教育后还不忘嘱咐一下家属。
  分类管理,明确监督对象
  对于普通党员干部,城市社区联合监察室通过一张“接受社会监督承诺表”,有针对性的对普通党员干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开展重点监督,譬如是否注意个人言行和身份,是否注重自身公众形象,是否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夫妻关系,是否孝敬老人等。一张“接受社会监督承诺表”,既表明自觉接受八小时外监督意愿外,还如实记录该干部在社区的表现及社区联合监察室的评价意见,承诺表年终交干部所在单位,作为干部考核重要参考依据。
  在做好监管“绝大多数”的基础上,“城市社区联合监察室”还将小区居住的副科级以上干部、部门中层以上干部列为重点监管对象,特别是对涉及领导干部个人及家庭成员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子女升学、生病住院、生日寿辰以及重大节假日期间等关键节点实行重点监管。同时要求这些“关键少数”对八小时之外的社交圈、生活圈和休闲圈实行“三报告”管理制度,做到基本情况如实汇报、重大事项及时申报和存在问题接受举报。每半年组织作风建设监督员、舆情随访员、居民代表、小区党支部、业务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等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表现进行综合评议,评议结果反馈区纪委和区委组织部,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预防“干部下班,权力加班”现象。
  两项活动,融合干群关系
  在小区公示栏中集中公开照片、公开身份、公开承诺,八小时之外还要参与统一日活动、志愿服务和小区民主管理。“三公开”、“三参与”活动是联合监察室推出的两项长期活动,目前3个城市社区120余名在职干部根据家庭住址,全部到所属的社区报到登记,接受群众对自己“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同时根据自身工作特点从矛盾化解、治安维稳、环境卫生等服务岗位中认领一样,参与小区的民主管理,为社区群众服务。
  家住珠江花园的魏某兄弟俩因老家房屋拆迁补偿问题产生不满情绪,扬言要组织全家老小到政府上访。小区居民信访局干部许广宾听到后,主动找到魏家兄弟,通过反复做其思想工作,魏家兄弟认识到要通过合理合法渠道反映诉求,一起集访事件得到成功化解。
  截止目前,宿豫区共设立了6个城市社区联合监察室,聘请作风志愿者和舆情随访员45名,化解矛盾80余件,反馈干部存在问题12条,6名干部被单位约谈。通过依托社区联合监察室,前移监督关口,发现干部存在不当行为后及时提醒、制止,发现其犯错误后及时纠正,经常“咬咬耳朵”,“扯扯袖子”,避免小错误酿成大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宿豫区的党员干部由原来屏蔽状态下的“盲点”,变成了现在公开环境下的“亮点”,干部的道德修养得到新提升、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赵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