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万家忧乐在心头

发布日期:2017-02-27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字号:[ ]

  一
  公元1034年春夏之交,苏州持续的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洪灾导致大片农田被淹,灾民超过10万户,到处都是一片“至还郡中,灾困之氓,其室十万。疾苦纷沓,夙夜营救”的景象。松江水溢四方,临江诸县田不得耕。
  范仲淹于是对水患进行调查,他遍访农村德高望重之人,察访水道,终于找到了苏州地区水患频发的关键所在。
  入宋以来,古吴淞江流域发生了一系列地理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该地在宋代以后水灾频发。《禹贡》上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这“三江”虽然历代学者说法不一,但古代太湖水下泄入海通道确实是有三江的,只不过古娄江和古东江的入海河道是人工开凿的,只有吴淞江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天然形成的入海河道。在唐朝后期,我国的气候进入一个寒潮期,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潮的倒灌,使得进入三江里的海沙不断增多,古娄江和古东江的入海口很快就被泥沙和海沙所淤塞,加上杭州湾北面捍海塘的修筑,很快就使得古娄江和古东江淤塞成陆。这样就使得太湖水原来通过三江入海变成了只通过一江入海了。
  太湖西高东低,吴江、平望一带,原来一直是湖水东趋宣泄的要冲,一直是一片沼泽地带,直到唐朝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为了漕运交通,苏州刺史王仲舒“堤松江为路”,在苏州、吴江、平望之间修筑了一条塘堤,这就是著名的吴江塘路。
  从唐代到五代吴越国时期,吴淞江流域都是设立专门的机构营田司来管理农田水利的,其塘浦圩田、各支流港汊都是建有完善的堤防堰闸体系的,所以在大水之年,田里的水能很快流入塘浦港汊,而塘浦港汊里的水又能很快地进入吴淞江的各大支流,而支流里的水又能很快进入到吴淞江主干道,进而抬高吴淞江的水位,并高于海潮水位,这样就使得巨量的吴淞江里的清水能有效地冲刷倒灌入江的海沙,并入海。但是,入宋以后,为了便于转运漕粮,转运使乔维岳把五代吴越国时期完善的塘浦圩田体系全部破坏掉了。吴淞江流域没有了堤防堰闸体系的保护,那些塘浦港汊、大小支流就会被泥沙和海沙日渐淤塞,一遇大水或持续的暴雨,就会泄水不畅,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二
  深夜,范仲淹拿起烛台,在台桌上查看“苏州水系图”,他看了又画,画了又看,拟出一个以疏导为主的具体方案。苏州府议事堂。学者、名流、转运使聚集一堂,会商范仲淹拟定的治水大计。
  有的说:“范公提出将苏州西北诸水导入长江,依鄙人愚见,眼下江水已高,不纳此流呵!”
  有的补充道:“日有潮来,水安得下?”
  更有甚者,说:“苏州东南的水要想通过松江,泄入长江,工程浩大,劳民力,费军食,切不可为呀!”
  范仲淹站起来据实辩释后说:“本官受朝廷差遣,到地方任职就是要兴利除弊,眼前苏州十万百姓灾困其室,岂能坐以待毙?”
  转运使蒋堂支持说:“苏州水道,范公已巡视多日,松江泛滥之水非疏导不可!”
  面对如此困局,范仲淹还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治水的有效方略,并想尽办法请求朝廷支持实施。他首先向朝廷汇报了在苏州的调查情况,他说苏州四周低平,十分之二三是湖泊。太湖收纳数郡之水,但只有一条下泄入海的通道,那就是吴淞江。这个地区每当有连续的暴雨时,就会使得湖泊里的水都溢出来,而吴淞江因其主干道下游淤塞而导致洪水下泄不畅,泛滥成灾,从而淹没低洼处的各个城乡。因此,只有把吴淞江的水位降低,才能真正做到泄洪排涝。而一旦那年的雨水多,没能完全排涝,那么,来年夏天一遇持续暴雨,此地必将再次形成洪涝灾害。所以光靠吴淞江主干道来泄洪是没用的,还得靠吴淞江的入海、入江的那些大的支流来协助分洪、泄水,才能真正把吴淞江流域低洼地区的洪水都排干。必须把那些入海、入江的吴淞江的大的支流都挖深、拓宽、疏浚,只有这样,才能把苏、湖、常这三州低洼地区的洪水都排入东海或长江,“今疏导者不惟使东南入于松江,又使东北入于扬子江与海也,其利在此。”
  三
  但是,对于范仲淹的治水主张,朝廷有很多质疑、甚至是反对的声音,还有人拿水利建设挤占军粮来说事:“或曰力役之际,大费军粮。”范仲淹认为必须要将吴淞江的入海和入江的一些大的支流进行疏浚,然后还要将吴淞江的一个著名的大湾盘龙汇(古称蟠龙汇)进行裁弯取直,通过这些水利工程后,苏州地区的泄洪排涝工作必将得到有效改善,那么今年秋天的收成也许还有一半的指望。
  范仲淹的治水主张最终还是获得朝廷首肯,朝廷命他主持苏州地区的水利建设。于是,范仲淹以工代赈,每日给粮五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部役开决积水”。这年八月,水利工程还在进行中,朝廷突然下旨要把范仲淹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任职。范仲淹无奈,只好放下手头的水利工作,准备去明州赴任。这时,一位转运使看不过去了,马上上疏朝廷,认为范仲淹“治水有绪”,请求朝廷将范仲淹留在苏州,继续担任吴淞江支流东北各港浦的疏浚治理工作。这道奏折帮了范仲淹,朝廷撤回任命,范仲淹留任苏州,把水利工程完成。因此,虽然有波折,但范仲淹还是亲手完成了此项疏浚吴淞江入海、入江诸港浦的水利工程。
  一场大雪后,导松江之水入海的工程开始了。海上风涛汹涌,迫岸而来。一群群兵工和民伕,都惊骇得不知所措,在泥潦中奔离海边。
  范仲淹站立海边,神色不变,与转运使蒋堂指指划划。监工们瞧见范仲淹稳如山岳的身影,先后领着一群群民工靠近海区,开挖导流入海的水闸。
  风雨夜。范仲淹披衣从海边的工棚出来,同监工一道巡察堤坝。嗣后,历时两个半月,松江之水入海工程顺利完工。
  在这项水利工程中,范仲淹主持疏浚了白茆塘、福山港、黄泗浦、许浦、奚浦、三丈浦、茜浦、下张浦和七丫浦等吴淞江的支流,这些都是属于吴淞江流域最早开凿的三十六浦中比较大的支流,有的在现在的常熟境内,有的在现在的昆山境内,或入海,或入江(那时还没有上海)。在疏浚了这些支流后,范仲淹还在那些支流的入海、入江处设置水闸,随时启闭,遇到大旱,可以引水灌溉;遇到洪涝则可以宣泄洪水。同时,还能有效规避海潮侵袭时的泥沙淤塞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以苏州治水有功,召还京师,拜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何俊 李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