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文化江南的星空大地

发布日期:2021-09-23信息来源:学习时报字号:[ ]
       区别于字面上的长江以南自然地理概念,文化江南的地域范围在中国历史上代有盈缩,但到了明清时期大体确定为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而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便是苏州。因此谈江南文化,就不得不谈苏州。
      仰天抚民的道山文脉
  清人赵执信《苏州府学杂题四绝》吟唱道:“南园千亩任流萤,谁为王家更勒铭。一种迎春与消暑,时人剩上道山亭。”姑苏城外群山簇拥,但城内府学这座人工堆砌的小小土山却丝毫不减其光辉。
  北宋景祐二年,范仲淹调任祖籍地苏州,为建居宅找到了五代时期留下的这片园林遗址。有人说,这是块宝地,住这里可以世世代代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毫不犹豫地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苏州府学文庙,以期培养更多人才。于兹大兴土木、拓地凿池,垒土成山,因其为传道授业之所而名为道山。范仲淹捐宅兴学、“庙学合一”在当时影响极大,是中国历史上将文庙与州学(府学)相结合的创举。各地州、县学纷纷效仿。据说江南文风的昌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这里在1035—1113年为苏州州学,1113—1276年改称平江府学,1276—1367年称为平江路学,1367—1904年才叫苏州府学。清康熙五十二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理学家、江苏巡抚张伯行在苏州府学里创设了紫阳书院。1927年以后为苏州中学所在地。
  道山所在的学府以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传承江南文脉和培养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范仲淹聘请宋初理学家胡瑗主持教授,分斋授课,讲“明体达用之学”。紫阳书院时期,在当时读书人都想走“学而优则仕”这个独木桥时,以沈德潜、钱大昕等为代表的饱学之士倡导了“不以科考为务,不为专写八股文而学八股文,而是要培养一流经学人才”的先进教育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微言大义整理出来,阐发出来,为江南文脉的生生不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书院虽然在现代成了一所中学,但文脉传承使它在基础教育领域别具一格。1927年,爱国教育家汪懋祖组建苏州中学并任校长。钱穆、吴梅、吕叔湘、杨人楩、颜文樑等几乎同时任教于校,师资力量相当雄厚。
  与府学合一的文庙里,最耀眼的是4块碑刻:《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南宋版苏州市区地图《平江图》。这4块宋碑合起来有个非常大气的简称——“天、地、人、城”。庆历元年,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务时,青年张载上书与他谈兵事。范仲淹教导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因材施教,勉励他研读《中庸》,终于成就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一代大哲。
  而今道山上的歇山顶建筑,仍挂着“道山亭”的旧牌匾,可以遥想当年“光风霁月”的景致。在时光烟云的深处,数千年学子的琅琅书声,在古老苏州、美丽江南,在辽阔中华大地上久久回响、生生不息。
  诗意栖居的桃花坞才情
  江南有一个桃花坞。在阊门河附近,过石塘桥,出了齐门,就到了古时的桃花河一带,再往西北方向去就是桃花坞。宋朝田园诗人范成大《阊门泛槎》有“桃坞论今昔”之句,说这里是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这里还是苏州的文化地标,浸染着江南的秀逸民风,彰显苏州的繁华市井。唐寅(字伯虎)是江南才子的代表人物,在书法、绘画、诗文、藏书方面均大有成就。他科场失意,落拓半生,在苏州城内桃花坞筑桃花庵,与好友祝允明、文徵明等日饮其中,蔑视世俗,狂放不羁,自称是隐居于苏州桃花坞里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曾作《桃花庵歌》以言志。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才子们纵身心于山水林泉之间,所得到的是对自然和人生诗意的审美愉悦。唐伯虎去世后被葬在桃花坞旁边。他作于桃花坞的《桃花庵歌》传诵至今,那句“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依然为人们所铭记。
  旧时苏州的书香门第大多聚集在桃花坞。除了唐寅故居外,名医曹沧洲也曾居住在此,环秀山庄、艺圃这两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也在附近。在这么多文人雅士的汇聚之地,自然衍生出一些有名的手工艺品,比如“苏州版”年画——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旧时苏州城最繁华的金门、阊门一带,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产质量、数量都很高,和天津杨柳青成了中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代表。
  回首那走出了金圣叹、冯梦龙,走出了江南才子唐伯虎等吴门画派的桃花坞,令人不禁悟到,那曾经的街巷繁华,夜夜笙歌都藏在桃花坞的斑驳石板中,凝结成江南人骨子里的诗意基因。
  巧夺天工的香山帮工匠
  苏州最高峰穹窿山因军事家孙武子在此著作兵法被称为智慧山。太湖之滨、穹窿山的东南支脉香山,在江南文化中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唐《吴地记》:“香山,吴王遣美人采香于此山,以为名。”但让此山在后世声名远播的不是吴王,而是代代工匠。苏州的建筑师,除了贝聿铭,还有一个历史更悠久的群体,他们曾经代表了苏式建筑的最高峰,将苏式建筑工艺带到了全国乃至世界,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后的大工,他们就是香山帮。
  香山帮鼻祖就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和故宫的设计者蒯祥。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祥子承父业,也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被称为“蒯鲁班”。蒯祥在建筑学上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做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其几何原理掌握得相当好,榫卯技巧在建筑艺术上有独到之处。蒯祥不仅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在北京皇宫府第的建筑中,蒯祥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蒯祥之后,从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到气势恢宏的北京皇家宫殿,都展现了数百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香山帮匠人的杰作苏州园林和明代帝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世纪初,苏州营造世家姚承祖撰著《营造法原》一书,将香山帮的工艺汇集书中传于后世。
  提到钻研技术、著书立说,在古老苏州并非建筑行业的独有现象。明清时期苏州的一批文化匠师同时具备学者与工匠两种素质,追求“习艺求名,志在不朽”。明末苏州人孙云球身处乱世、家道中落,于是放弃举业,改习匠作,有了许多制造发明并撰写了一部著作《镜史》。另一位造镜名匠和机械大师薄珏,通过自学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及自设实验室刻苦钻研,掌握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创制望远镜并安装在大炮上,成为民间有名的制造匠师和工业科学家,著有《格物论》百卷。造园艺术家计成不仅精通造园技艺,而且还是工诗善画的文士,著有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及至近代,苏绣大师沈寿,也继承了苏州文士与工匠结合的传统,对一生刺绣技术进行理论总结,口述了一部《雪宧绣谱》。
  香山帮只是江南工匠的一个代表群体,明清苏州的辉煌离不开各行各业众多巧夺天工的工匠们。他们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将心血和智慧投入所从事的行业,打造了“苏作”品牌,实现了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衣被天下”的“产业”转型,在江南揭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古诗云“三生花草梦苏州”。江南,曾经是中华先民的美好向往。道山的天地之心生民之命是中华先民世代传承的道德价值,香山的工匠精神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工具理性,再加上桃花坞,这三个文化地标代表了江南文化厚重丰富的价值内涵。文化江南的星空大地孕育了我们民族传统资源中现代性的文化基因。正是由于江南的文化优势,长三角都市圈才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今天,文化江南的星空大地继续映照、承载着这里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余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