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出台以来,该区以落实作风建设各项新规为统领,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坚持“五个注重”,弘扬“五种新风”,强力推进作风建设转变。
一、注重实绩考量,强化刚性问责,弘扬真抓实干新风
把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作为转变作风的重点,以推动工作落实为突破口,注重实绩考量,强化刚性问责,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兴起实干新风。
一是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倒逼主职干部领跑。出台暂行办法,规定在年度目标管理、招商引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重点工作落实上,实行末位淘汰、原职代理制度。每半年进行一次结果运用,对各项重点工作考核综合排名处于全区末位的乡镇和部门党政正职实施原职代理,原职代理期满后排名处于后2位的实施降职代理,降职代理期满后排名仍处于后2位,实施末位淘汰。今年该区区委扩大会议上,3名党政主要负责人被实行原职代理并责成大会表态。
二是实行实绩档案管理制度,挖掘副职干部潜能。出台《宿豫区乡科级副职干部实绩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将目标任务、重要工作完成情况、创新创优情况、考核奖惩情况等进行实绩归档,每季度采集一次工作实绩,按照申报公示、审核认定和分类归档的程序实施。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分别确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并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依据。目前已建立科级干部实绩档案501份。
三是实行捆绑考核制度,强化上下责任连带。建立区级领导与挂钩乡镇、分管单位捆绑考核机制,每年初将挂钩乡镇、分管单位的重点指标、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及分管条线可能获得的重要荣誉等细化为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通过加减分办法,每季度通报一次得分排名,年底前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分值较差的区级领导和单位,要向区委说明情况。
二、注重扮靓监督,强化公开评议,弘扬务实高效新风
强化公开和评议举措,引导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干部机关作风建设监督,给干部施加压力,提升工作效能。
一是开展机关“四公开”,让党员干部显真身。在全区机关干部中广泛开展以公开“身份、职责、承诺、去向”为内容的“四公开”活动。所有干部工作时间一律佩戴统一制式的胸牌,挂牌上岗。严格落实门牌公示制(涉密岗位除外),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照片、联系电话、主要职责和投诉电话均在每间办公室门牌上公示。各单位在办公室门口悬挂去向告知栏,公开“在岗、开会、公务外出、病事假”等内容,明确到具体时间、地点、相关批准人等内容。机关单位将权力事项、办理时限、流程、收费标准依据、服务承诺及咨询电话制作成办事指南置于办公场所醒目位置方便群众查阅和监督。
二是成立民意访评中心,让社会监督成主角。为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强化政府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全面了解群众的愿望呼声,该区成立了民意访评中心。中心由区纪委代管,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访评员8名。中心主要采用人工访评、自动语音访评和自动短信访评三种方式,对全区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重大项目进行民意征集,对行政机关、区直部门、窗口单位面向群众、面向企业行使行政权力的社会满意度进行访评,同时承担受理投诉及反馈和对外宣传等工作。访评抽样数量采取分段、分类的方式,在确保抽样数量的前提下,抽样类别平均分配到当日的办件类别中。每月出一期统计通报,访评结果纳入政行风考核,并作为区委、区政府和区分管领导评价各职能部门的依据之一。
三是构建 “双向评议”机制,让上下互动成良性。出台了《宿豫区领导干部双向评议实施办法》,在全区性重要会议上,对参与汇报的区领导、乡镇和区直部门主要领导进行现场评议。实行区领导和乡镇互评、区领导和部门互评、乡镇和部门互评,同时邀请部分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评议。重点从服务大局、创新创优、工作效率、制度执行等5个方面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被评人员年终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制度实施以来,已评议3次, 3名区直部门负责人向区委说明情况并被区分管领导约谈。
三、注重经费管理,强化监督执纪,弘扬厉行节约新风
认真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通过单列预算、限定标准、总量控制、监督检查等举措,控减“三公经费”等公务支出,2013年全区“三公经费”较去年同期下降26.8%。
一是天联地网,多措跟进,让公车监管无缝。建立公务用车网络信息监管平台,全区403辆公车接入北斗星通车联网安全管理系统,加强实时监管。区车管中心每周对公车使用情况进行抽查,抽查面不低于10%。明确未进入系统管理的公务用车产生的所有费用,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支出。建立公车购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去年召开联席会议4次,否决6个单位购车申请,节约财政资金86万元。高密度加强公车违规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查处纠正违规问题36个,诫勉谈话和纪律处分18人。
二是总量控制,严审严查,让接待费用锐减。建立公务接待预算单列制度,各单位“三公经费”在经费报表中单列便于社会监督。公务接待费实行总量控制,规定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公务接待费按照每年不超过1000元/人标准在单位公务费中统筹安排,人数最多单位封顶限额10万元。同时建立部门公务接待区分管领导审批制度,抬高审批门槛。严格落实工作日午间禁酒令(无例外),对违反禁令的,严查快处,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三是以上示下,样板管理,让文风会风彻改。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规格。每年除两会外,其他区级会议不超过半天时间,非主要领导和单位发言限时8分钟,现场摇铃警示,去年1名区委副书记因工作汇报超时被当场摇铃提醒。在该区来龙新城成立揭牌仪式上,仅派1名副职区领导参加,全程用时5分钟。非重要文件以电子文档形式通过办公系统下发,以上示下,样板管理。区级单项年度工作会议,人数不超过200人,区级部门全区性会议,每年不超过1次,人数不超过100人。坚持每年3月、8月无会月以及每月下半月工作日不开会制度。严格会议活动报批制度,未经批准不得举办各类节会、庆典活动。去年全区取消各类茶话会、座谈会40多场,节约经费56.3万元。
四、注重联系群众,强化结对帮扶,弘扬执政为民新风
坚持把作风建设贯穿到“党员干部下基层,扶贫帮困奔小康”等工作中,让问题在一线解决、任务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
一是区级领导挂钩帮扶,让经济薄弱村变强。为切实解决全区34个经济薄弱村脱贫奔小康,区委决定让区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挂钩帮扶一个经济薄弱村,实行“输血”与激发“造血”功能两手抓,用足用活扶贫政策,落实村企对接举措。以“四个不定”、“微调研”等方式开展驻点调研2个月,及时听取党员群众意见,记好民情日记,落实扶贫措施,帮助脱贫奔小康。去年通过引进“三来一加”、共建标准厂房、村企对接等举措,实现了34个经济薄弱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5万元的脱贫目标。
二是百名干部驻百村,让机关干部下挂。从区直单位选聘100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驻百村,驻村干部在驻村期间一律与本单位工作脱钩,同时每名驻村干部所在单位安排本单位1名中层正职和2名工作人员,吃住在村,督促并帮助该村做好重点难点工作,把“下基层、办实事”落到实处,有力推进秸秆禁烧、村级经济发展等工作。
三是“一对一”结对帮扶,让“穷亲戚”脱贫。结合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三满意”活动,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每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2户贫困户,向群众发放便民联系卡,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开展慰问活动。在平时定期到结对家庭走访,帮群众反映诉求、解决问题、兴办实事。去年共实施扶贫项目423个,帮助3.5万人脱贫。
五、注重扯扯袖子,强化约谈教育,弘扬清正廉洁新风
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运用教育、约谈等形式,让干部小节变细节,让细节变气节,促进干部清正廉洁。
一是实行“双向约谈”制度,提醒教育面对面。该区实行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共同约谈制度。坚持双向互动、定时定点不定期原则,根据日常考察及年度考核情况,反馈考核结果,提出努力方向进行情感约谈;针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聚集、社会关注等重点领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重点岗位主要负责人以及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轻微问题进行警示约谈。区管正科级领导干部由区纪委书记、区委组织部部长共同进行约谈;区管其他干部由区纪委副书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共同进行约谈。主要采取个别约谈、申请约谈和集体约谈等方式进行,约谈安排专门记录,并将约谈结果纳入干部管理档案。去年以来,约谈科级领导干部66人,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是依托廉政教育中心,廉政教育小班化。投资100余万元在该区纪委大兴工作室建成廉政展厅、多媒体教室为一体的全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中心。整合纪委、检察院、党校、组织部等教育资源,依托全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教育中心加强村居干部教育轮训工作。去年培训村居干部256人。
三是强化时时信访监督,免疫疫苗及时注。出台实施细则,对信访监督文书、级别、方式等进行规范。对反映无实质内容或情节轻微不够党政纪处分的问题,通过发放《信访提醒通知书》、《函询通知书》、《信访整改通知书》等进行提醒整改;对线索比较笼统或确有轻微违纪问题的,通过信访提醒谈话、信访约谈和信访诫勉谈话等向被反映人明确指出问题、给予批评教育,并要求限期予以整改。严格审批程序,本级管辖的正职党员干部由区纪委书记批准,副职及以下干部由区纪委分管领导批准。信访监督实施后按照问题整改情况分别给予信访了结、进一步核实、转入立案等处理。去年实施信访监督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