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纪委委员分布在组织、审计、财政、公检法等重要部门,掌握较高的业务技能,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力量。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积极探索发挥区、乡(镇)“非驻会”纪委委员作用的新路子,让纪委委员更好地履职。“现在纪委搭台让我们唱戏,这个委员的头衔终于实至名归了。”该区一位“非驻会”纪委委员说。
将“幕后委员”推到“前台”
“本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没有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从未在企业兼职取酬、投资入股或从事有偿中介活动。本单位工作人员也没有出现类似情况。本人任职期间没有借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时机敛财……”
2012年12月25日下午,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保安乡召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暨领导班子年度“述职述廉述法述德”汇报会,该乡党委书记戚艳红现场向检查组作了如上汇报。此次检查组的组长,正是宿豫区总工会主席、区纪委委员高维杰。
从2012年开始,宿豫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科级干部“四述”、政风行风评议等检查活动全部邀请区纪委委员参加,并由其担任组长。“非驻会”纪委委员忙了起来。
“非驻会”纪委委员,又被形象地称为“幕后委员”,过去每年开一两次会,仅局限于听取、审议和表决工作报告,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针对此,宿豫区大胆提出让“幕后委员”走到“前台”的设想,并开始了一系列探索。
构建载体,搭“舞台”
扩大区委反腐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范围,委任乡镇基层站所监督小组组长,建立乡镇纪委委员联系点
2012年9月15日上午,宿豫区纪委会议室济济一堂。“我不同意以贪污罪立案追诉,因为宿迁医改后,这家医院属私人所有,违法主体不符合贪污罪构成要件。”该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区纪委委员朱建华说。“可是这家医院套取新农合资金数额这么大,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应该追究刑事责任。”该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区纪委委员殷亮说。与会的区纪委委员分别提出专业意见,区委反腐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例会的讨论十分热烈。最终,会议达成一致,同意将非营利性医院套取新农合资金问题按合同诈骗罪立案追诉。2011年6月,宿豫区让区纪委委员担任区委反腐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搭起了发挥“非驻会”纪委委员作用的重要平台。
宿豫区纪委副书记钱刚告诉笔者:“区纪委现有区级‘非驻会’纪委委员8名,大多是公检法、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让他们兼任区委反腐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既能发挥委员所在部门的职能作用,整合办案资源、监督资源;又可向他们通报大案要案查办情况,共同会商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难题。” “现在纪委搭台让我们唱戏,这个委员的头衔终于实至名归了。” 该区审计局局长、区纪委委员张志刚说。
让乡镇纪委委员担任乡镇基层站所监督小组组长,则是该区发挥乡镇纪委委员作用的平台。
2011年10月,宿豫区开始推行乡镇基层站所监督委员会制度,每个监督委员会下设资金资产监管、站务所务公开、效能监督3个工作小组,组长分别由3名乡镇纪委委员担任,负责日常监督工作。2012年,该区14个乡镇42个监督小组共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和监督检查14次,纠正违规问题26个;开展效能督查56次,通报问责18人。
2012年7月,宿豫区纪委进一步出台《关于乡镇纪委委员联系点制度的实施办法》,要求乡镇纪委委员每人联系2个以上站所或村居,开展监督检查、指导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化解信访矛盾等;并建立了月度走访、月度报告、检查考核等制度。
2012年8月2日上午10时,大兴镇高圩村村部人声鼎沸。这天,大兴镇纪委委员翟利民正好到该村走访。看到这一幕,翟利民急忙上前了解情况,发现是部分村民到村部上访,反映水稻田缺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是联系你们村的镇纪委委员。乡亲们放心,水稻田缺水是大事,镇里一定会重视。大家推选三名代表跟我到田间实地查看旱情,然后向镇里反映。天气太热了,其他人先回吧。”说罢,翟利民即领着三名上访群众代表实地查看,并将情况反映给了镇领导。经过镇里协调,8月3日下午,高圩村水稻田全部完成了灌溉。
截至目前,宿豫区乡镇纪委委员共化解信访151起,参与查办案件34件,上报廉情信息49条。
“宿豫现有‘非驻会’纪委委员54名,占全区纪检监察干部的34.6%。为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前台’,区纪委专门搭建了工作平台。现在看来,不但委员履职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而且群众的困难也切实得到了解决。”宿豫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仲启双说。
固化职权,促“作为”
细化、创新职责要求,赋予检查权、质询权、知情权、议事权和建议权
2012年9月12日下午,宿豫区纪委委员朱江的电话骤然响起。电话那头是老领导。“小朱啊,听说你上午带人到区某局明察暗访了。那个上网玩游戏的是我家亲戚,你看可以局里内部处理,就不要上报区纪委了吧。”“老领导,我是作为区纪委委员参加这次机关作风明察暗访,而且我还是领队,如果查访情况被我截留了,我不好向区纪委交代。”老局长挂断了电话。最后,情况被如实上报给区纪委,并在全区通报。
“我是区纪委委员,这是我的职责。”朱江边说边展示自己的工作证。《宿豫区纪委委员工作证》背面,清楚地标注着纪委委员的8项职责和5项权力。
据了解,除带头学习宣传反腐倡廉建设有关文件、带头贯彻落实区纪委全会的决议和决定、参与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全局性工作及重大决策的研究、论证等“常规动作”外,该区进一步细化区纪委委员职责,提出要积极参与机关作风、公车使用、政风行风评议等的监督检查,加强所在单位反腐倡廉建设组织协调,推动惩防体系建设等。
同时,针对来自不同部门的委员,该区还明确了“个性化”的职责要求。如,宣传部门的委员要注重反腐倡廉舆论宣传和网络舆论引导;组织部门的委员要注重干部考察提拔任用的把关;审计部门的委员要注重领导干部任职、任中、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从中发掘案件线索;公检法等部门的委员要注重把查办、判决的党员案件向纪委移送等。
“委员们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这在以前没有明确要求。为此,我们制定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区纪委委员职能的意见》,以文件形式固定纪委委员的职责,并且统一印在工作证背面,时刻提醒大家。”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项文军说。
2012年8月11日,来龙镇新当选的纪委委员刘军刚第一次到该镇水利站开展财务监督工作。当他提出要查阅今年以来的账册时,该站站长不屑地说:“你又不是我的上级领导,有什么权力来查我的账?”
气氛紧张起来。刘军刚正声回答:“我是镇纪委委员,兼任来龙镇站所务监督委员会资金资产监督小组组长。而且区纪委有文件规定,纪委委员享有检查权和知情权,根据工作需要查阅账册是我的职责。”
为方便委员履职,宿豫区明确规定纪委委员享有检查权、质询权、知情权、议事权和建议权等5项基本权力;同时建立重大事项征求意见、重要情况通报、重大活动参与、意见建议办理等一整套制度,为委员作用的发挥上“双保险”。
“区纪委以正式文件明确纪委委员的职责、权力并建立相关工作制度,不仅让我们知道该做什么,而且拿着这把‘尚方宝剑’,我们检查、监督、质询起来也更有底气了!”朱江说。
建章立制,定“规矩”
定下“回家述职”的“硬规矩”,采取积分考核的“硬招”,布置调研的“硬任务”
“半年来,我作为区纪委委员,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参与机关作风明察暗访3次,发现问题11个;二是围绕‘加强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篇并得到区纪委主要领导签批……”
这是2012年7月10日下午宿豫区机关党委书记、区纪委委员张小村向区纪委常委会年中述职的内容。
让“非驻会”纪委委员“回家述职”,是该区给纪委委员定的一个“硬规矩”。“按区纪委要求,委员必须每季度向区纪委常委会书面报告履职情况一次,半年向常委会述职一次。区纪委主要领导每次都亲自听取汇报并询问点评,没有工作成绩就如坐针毡啊!”张小村说。
“张小村委员在明察暗访中发现问题11个,积22分;殷亮委员上报的调研报告被区委主要领导签批,积30分;朱江委员参与区纪委一室某案件的查办,积15分……”述职结束后,项文军当场通报了纪委委员的半年积分情况。
对“非驻会”纪委委员实行积分考核,是该区加强委员管理的又一项“硬招”。
宿豫区将纪委委员纳入纪检监察干部评先评优范围,根据履职情况量化考核,实行积分制管理:每半年通报得分情况;年终对完成目标分值的委员给予一定奖励,要求未完成目标分值的委员向区纪委常委会说明情况;连续两年积分排名靠后的委员,由区纪委书记约谈,提出履职要求;连续三年积分排名靠后的委员,由纪委向党委建议不作为下一届委员人选。
该区还给“非驻会”纪委委员“出题出卷”,布置调研的“硬任务”。
仰化镇仰化居委会的“三务”公开栏,就是该镇纪委委员房先龙的调研成果。
2012年8月,房先龙发现仰化镇部分村的“三务”公开栏存在破旧不堪、公开内容不规范、公开不及时等问题,便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对全镇所有村居的公开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加强村居公开阵地建设,推动公开工作有效开展》的报告。报告得到仰化镇党委书记认可,全镇投资近15万元对所有村居的公开栏进行改造提升,并完善了相关制度。
笔者了解到,宿豫区要求每位“非驻会”纪委委员每年至少完成2个调研课题,内容要客观实在且反映反腐倡廉建设及群众的实际需求。2012年,该区纪委委员围绕“强化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农村涉农政策、维护群众利益”等主题开展调研,共撰写报告15篇,提出意见建议28条,落实21条。
“既然顶着纪委委员这个头衔,区纪委就要定规立矩,让他们有所作为。”项文军说。
通过多项举措,宿豫区纪委委员的工作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据悉,下一步,该区纪委将进一步创新发挥纪委委员作用的有效平台,建立健全机制制度,不断探索对纪委委员进行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