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书记张先彦

发布日期:2015-12-28 信息来源:沭阳县纪委 字号:[ ]

  "纪委书记在大家眼里通常都是‘铁面’的,但张书记却是个热心肠,我这些生活用品都是他关心添置的。"初夏的一天,在沭阳县湖东镇敬老院,已年过八旬的张从贵老人感慨地说。敬老院里的老人们都知道,张从贵老人所说的张书记是江苏省沭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张先彦。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张先彦书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沭阳,张先彦不但铁面无私为群众广为称赞,也因为他的侠骨柔情而备受大家好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铁面"纪委书记的善心世界……
  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自己要孝要善,而且要教育好子女,带动身边的人崇孝向善。
  "孝心不能等,从现在开始;孝心不用说,从做开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带动更多的人崇孝向善,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睦安定。"这是沭阳县纪委派驻纪检八组组长尤红梅在崇孝向善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片段。那天,尤红梅和其他几名同志一样,在交流发言中几度落泪。"这是触及心灵的洗涤!"她坦言,工作18年来,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深刻认识,而这些认识得益于县纪委组织的"崇孝向善"主题教育活动。
  2013年12月,张先彦从宿迁市正处职岗位调任沭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在全县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开展"崇孝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先后组织委局机关、派驻纪检组、乡镇纪委纪检监察干部分批赴该县龙庙镇崇孝苑参观学习,接受孝文化的教育和洗礼。参观结束后,每一名同志就崇孝向善撰写心得体会,张先彦逐篇审读,并作批注。在崇孝向善学习交流会上,台上交流的同志读到尽情处是泣不成声,台下的听众感动得也是热泪盈眶。
  张先彦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大力弘扬崇孝向善精神,增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底气,强化责任意识,工作上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要有一颗善心,做到与人为善;要遵守孝道,"知孝悌、守礼仪",不仅自己要孝要善,而且要教育好子女,带动身边的人崇孝向善,构建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为孝文化传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张先彦书记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上善若水"四字篆书份外醒目。张先彦以此提醒自己多做善事、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张先彦认为,纪检监察干部把纪律挺在前面,查处贪污腐败分子,也是做善事!事实上,纪检监察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抓早抓小,小问题约谈提醒,是对干部的警戒和保护,起到了防微杜渐的作用,其目的不是为惩处极少数贪污腐败分子,而是为了教育警示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张先彦多次强调,在查办案件过程中,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坚持秉公执纪、依法执纪,绝不以纪谋私、以案说事。
  关注弱势群众、坚持崇孝向善,就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身体力行。
  湖东镇是张先彦书记挂钩联系乡镇。每次到该镇调研,只要有时间,张先彦都要到镇敬老院走一走、看一看。"棉被薄不薄,晚上睡觉冷不冷"、"能不能洗上热水澡"、"有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伙食怎么样"……在湖东镇敬老院走访调研期间,张先彦认真查看食堂、宿舍、浴室等场所,仔细询问老人们的一日三餐、休息住宿、看病就医等情况。他要求湖东镇党委政府既要抓好衣食住行,又要注重精神关怀,多和老人们沟通交流,切实让孤寡老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如今的湖东敬老院建设得像个公园,并且成为全县敬老爱老的典型。
  张先彦要求湖东镇以"崇孝向善"为切入点,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在张先彦的倡导下,该镇68名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业老板迅速行动,主动认领82名五保老人为"第二父母":在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的28位五保老人由14名大学生村官、民政协理员每人认养2名;分散供养54位五保老人由镇财政供养人员及镇直单位负责人、企业老板认养。帮扶人员拟定帮扶计划,在联系卡上填写帮扶记录,保证每周登门看望不少于1次。
  湖东镇李场村四组的徐高林由于身体残疾,一直未婚,跟随弟弟一家生活,属于农村分散供养对象。2014年3月,镇机关干部赵晶主动认养徐高林为"第二父母"。
  "我们是受到张书记的影响,积极参加活动。"赵晶说,为老人做好事办实事不问大小,不计钱物,尽孝就好,老人满意就行。哪怕是送上一句问候、一份小礼物、一件衣服,帮老人梳一次头、晒一次被子、洗一次脚、打扫一次卫生都行,关键在于坚持,要常回"家"看看。
  2014年9月,张先彦书记参加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学习培训。他吩咐一起参加学习的同志,一定要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尽可能地控减出差费用。返回途中,随行人员打算绕行去市区一家条件好的酒店用餐。张先彦却要求就近选择实惠的小饭馆。后来,他们找到路边一家不起眼的饭店吃了中饭。张先彦吩咐饭店服务员把剩下的一点饭菜打包带走。出门不久,张先彦看到路边有一环卫工人,立即吩咐停车,询问得知其尚未吃饭,于是亲自将打包的饭菜送给这位环卫工人吃。事情虽小,却集中体现了张先彦书记的节约意识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2014年6月的一天晚上,张先彦晚饭后在住所附近的梦溪植物园散步,当他看到路上散落了一些石子,立即俯身把石子捡拾起来,放在垃圾筒内。他跟一起散步的同志讲,附近有不少居民都会来公园散步乘凉,特别是年龄大的人晚上看不清石子,容易滑倒。
  这并不是刻意所为,而是张先彦潜意识的本能反应,类似"善举"可以说不胜枚举。
  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的来信当家信,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湖东镇敬老院院内已安装12盏路灯、湖东镇新钱村道路建设列入省公路提档升级项目库已完成现场勘察、莲河村西马房西桥7月初已建成、朱湾村卫生室已建成运行、莲河村个体户王绪雷和马符才分别办理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这是张先彦办公桌上一份特殊的统计表,详细列举了3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大部分涉及帮扶和民生事项。这份统计表涵盖了7条镇村道路、河塘疏浚等3项水利工程、3座桥梁、2座电站、镇敬老院、朱湾村卫生室、莲河村部等建设项目以及帮扶弱势群体、扶贫贷款、户口办理等涉及民生、民本事项。
  "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来信当家信,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调研、座谈、会办过程中,张先彦要求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放下身子,多接地气,带着感情听一听基层群众的心声,问一问普通百姓的诉求,从一件件小事、实事做起,多办得民心、暖民心的实事,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真正让群众满意。
  张先彦书记始终心系贫困弱势群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力所能及地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难题,送去党和政府的浓浓关爱。2015年2月16日,张先彦对困难职工进行春节慰问。在沭城街道特困职工仲月新家,张先彦了解到,仲月新的家属常年身体不好,儿子还在读书,家庭生活极为困难。慰问结束,张先彦紧锁双眉,陷入了沉思: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阳光雨露下,像仲月新这样的特困户却住在临街一个阴暗潮湿的房子里,生活如此艰难,怎不让人揪心?他要求沭城街道随行干部时刻关注特困户的生产生活,定期向他汇报帮扶情况。返回途中,张先彦打电话给沭城街道主要负责同志,要求妥善解决仲月新这个特困户的廉租房问题。第二天,张先彦书记亲自交办县纪委监察局领导专程给仲月新家送去牛肉、猪肉、面粉等过年食品。张先彦说:"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仲月新这样的特困家庭,我无法全部给予照顾。但是,只要我遇到了,就一定不遗余力地给予关注和关心。"张先彦表示,遇到像仲月新这样的特困户,每一个善良的人都理应伸出援助之手,让特困户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张先彦用一颗善心对待生活和工作,大力传承和弘扬德善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干好纪检监察本职工作、强力肃贪惩腐的同时,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崇孝向善,努力营造文明和谐、风清气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周善来 胡连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