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农村基层的传播,尤重耕读。历史上,高淳刘氏曾出现过祖孙四进士、三代两御史,一时成为佳谈。
至今在刘氏相对集中居住的还保留着一座清代的书院——丹湖书舍,书舍建于清康熙二十年,是刘姓宗族出资兴建的家族学堂,村里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依然能回忆起儿时在此读书的情景。
历经战乱水灾和人为破坏,原先前后两进的建筑,如今只留有后进共五间房舍。听村民说,丹湖书舍当年规模很大,前进为日常读书的学堂,最多可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后进五间,分别作为教书先生的办公室和学堂内部考试的考场。为了照顾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刘氏宗族还专门辟出一块农田,用每年的收入为贫困学生缴纳“学费”。
丹湖书舍建成后,常有各地文人名士到此讲经传学,清朝著名学者房廷正等文人还亲自为书舍作序。坚实的“师资力量”,让丹湖书舍成为高淳地区一处重要的教育基地。敦诗书而悦礼乐,则异日之人文蔚起,从丹湖书舍曾走出5个文进士、3个武进士、6个文举人和1个武举人,其中,一个名叫刘遇恩的书生在道光年间考取进士后,还被皇帝钦点入翰林院。对于一个乡村级别的学堂而言,能有如此之高的“成材率”实属不易,这与这个家族重视教育不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