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江苏溧阳,地处长江三角洲南部,与苏、浙、皖三省接壤,是宁杭生态经济带上的最美副中心城市(之一)。这里是唐诗《游子吟》的诞生地,素有“感恩之城”的美誉。
今天,她更以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长寿之乡、茶叶之乡、建安之乡等靓丽名片,书写出新时代美丽家园、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这里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江南第一大祠”——古老的史侯祠就座落在这里。它穿越时空,铭记着一个家族千年的家风故事。
刚直留青史 忠勇铸家魂
公元一世纪中叶,东汉刘秀时期的一位功臣,归封溧阳。他便是溧阳史氏一世祖,“溧阳侯”史崇。”
在远离祖地的溧阳,史崇身体力行,播下了史氏优良家风的第一颗种子。
因为了解民间疾苦,他把亲民爱民作为执政的理念,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为推崇文明礼让,他提倡德治,注重民众教化。他主政期间,社会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以致听闻他病逝的消息后,大家都悲痛欲绝,据《溧阳县志》记载,“榜人舍棹,桑女投笼,惟见与闻莫不挥泪。”
刚直不阿,忠勇为国,谨身勤业,诗礼传家,史崇的率先垂范,赢得了后世绵绵不尽的景仰。为祭祀和追思这位“生为英杰、死为神明”的先祖,史氏后人修建了史侯祠,并以十六次重修重建的接力,让两千年前的精神情怀一直传承到今天。
身为开基始祖,史崇开启了宗族繁衍的史诗,奠定了一郡望族的声名,更留下了家风相承、流芳千古的精神遗产。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学教授 孔繁敏】史崇的事迹和品行非常突出,他在朝中为官的时候,可以说他忠君爱国,为刘氏江山的 建立立下了汉马之功,当他回到地方,回到溧阳工作期间,他特别突出的就是心系百姓,心系苍生,为百姓干了很多实事,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方面,使百姓安居乐业,所以百姓非常感激他,可以说,史崇的事迹和品行,为史氏的家风注入了基因和精神。
伴随着史侯祠屡毁屡建,伴随着溧阳史氏后人分迁他乡、开枝散叶,在溧阳成为史氏最大辐射发散中心的前行中,漫长的时间和遥远的距离,从来也没有中止史氏家风的代代相传。
从东汉到清末,史氏家族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官居宰执的有39位,状元6位,进士569位。
史侯祠清廉堂,汇聚着33位古代官员的传世事迹,他们都是史氏的后人。他们或为国尽忠、鞠躬尽力,或清正刚直、为民请命,或清廉为官、造福一方,或诚心正意、躬身孝行。不同的行为操守,践行着溧阳史氏共同的家规祖训——刚直不阿,忠勇为国,谨身勤业,诗礼传家。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王杰】“刚直不阿”是指为人之道,要立得正,光明正大,不阿谀奉承,“忠勇为国”,就是精忠报国的意思,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有报效祖国的志向,“谨身勤业”,就是立身谨慎,严于律己,敬业勤奋,“诗礼传家”,就是世世代代都要读书识礼。短短16个字,包含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
南宋大儒朱熹拜谒史侯庙时,感慨溧阳史氏一脉胸襟宽广似海,志向高耸如岳,欣然题写了“海岳堂”三个大字,苍劲醒目,以一块牌匾,表达了这位儒学大家对一个家族的敬意。
溧阳市埭头中学,这里是史侯祠的原址。校园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口不起眼的古井。据说,明代清官海瑞也曾经拜谒史侯祠,这位有着“海青天”之称的著名清官,景仰之余挥笔题写了“汲古泉”三个大字,通过一口井的寓意,称赞史氏家风传承如同汲水于井,注而不满,取之不竭。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学教授 孔繁敏】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很多贪官污吏都很害怕他,就是这样一位清官,对史氏的家风也是赞不绝口的。
扬州梅花岭一侧,座落着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的衣冠冢。
1645年,顺治二年四月二十日,清军大兵压境,扬州危在旦夕。史可法内外交困、坐守孤城。面临强敌,他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亲自率部抗击清军。清兵破城后,面对敌人劝降,史可法大义凛然,高呼,“我史督师决无降理!”英勇就义,时年45岁。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学教授 孔繁敏】据史料记载,史可法当时已经知道城守不住了,又不愿意落到清军手中,决心以身殉城,他认副将史德威为义子,让他在城破之后杀了自己,并留下遗言,他死之后,葬在梅花岭上。当城破之后,史德威怎么也下不了手,结果清兵就俘获了史可法,当时,清军的豫亲王为他的忠勇感动,称他为“先生”,许他高官厚禄,劝他降清,但是史可法大义凛然,拒绝降清,英勇就义。
后人称颂史可法道:“家国两封书,壮明代三百年江山之色;衣冠一抔土,增溧阳五十世俎豆之光”。
史可法是溧阳史氏“始迁祖”史崇的四十九世孙,他以“为国尽忠、慷慨赴死”的生命光辉,升华了“忠勇为国”的史氏祖训。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在史可法身后,一代代史氏后人受先辈感召,谨遵家训,承接家风,像梅花一样高标逸韵,清香自远。
进入清代,禀承“诗礼传家”祖训的史氏家族科举大张,出现了“四代翰林”“三代帝师”的耀眼景象。
抗日救亡时期,史崇第五十九世孙、“七君子”之一的史良,以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女君子”形象,给史氏家族带来了别样风采。
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她从小就立下“一手达成天下”的豪言,求学期间就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个性,青年时代便成为上海滩一名富有正义感的律师,不畏强暴,为弱者呐喊,逐渐成长为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政治活动家。
1936年5月,宋庆龄等爱国人士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史良也参与其中。她忧国忧民,积极投身民族救亡、争取民主运动,并因此被捕入狱,成为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唯一一位女性,被毛泽东誉为“女中豪杰”。
新中国成立后,史良坚定地投身到党的各项事业之中,担任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她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大法《婚姻法》的起草工作,是新中国司法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延陵有君子,铁肩担道义为生民立命;开国女部长,妙手著法统替天地正心。”这副对联是对史良传奇一生的生动概括。
“良训传世胜千金,家风绵长多俊彦。”溧阳史氏家训,通过一代代史氏后人的言传身教,成为这个家族特殊的文化基因。它像一面对照检查的镜子,督促史氏后人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同时它又是一种感召的力量,塑造着史氏后人刚直忠勇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