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梅花岭畔遗香在

发布日期:2018-11-21信息来源:清风扬帆网字号:[ ]

  《明史·史可法传》开篇就记载:“(史可法母亲)尹氏有身(怀孕),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这一出自正史,看似有些神奇的记述,实则寓含着史可法父母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是一则独特的史氏“家训”。父母给史可法命名为“可法”,取字为“宪之”,“可法”之“法”、“宪之”之“宪”,均为“效法”的意思。效法谁呢?效法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这就为史可法树立了矢志报国的忠贞榜样,最终铸就了史可法的气节风骨。

  对父母双亲的期望,史可法一直铭记在心。中进士后,史可法戎马生涯,常年在外,最让他惦念的就是父母双亲,“每一念及,不禁涕零,惟愿父亲、母亲宽怀”。他还经常在家书中叮嘱家人,对父母“须百凡小心……凡事须顺其意……做个大贤大孝之人”。存留下来的史可法诗作不多,思念母亲的就有两首。其中《忆母》一诗吟道:“母在江之南,儿在江之北。相逢叙梦中,牵衣喜且哭。”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有学者评价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信矣!”

  史可法当上朝廷首相还不到半个月,就被昏君、权奸合力排挤出南京,督师扬州,走上战争前线。在此境遇下,他仍然连连向朝廷上疏,劝谏严查骄奢淫逸、卖官鬻爵、贿赂公行等种种腐败罪行。据不完全统计,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连上二十四封奏疏,平均每月进谏两次以上,而每次誊写疏稿,都反复诵读,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每一次都“呜咽不自胜,幕下士皆为饮泣”。

  明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时,史可法与扬州军民誓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扬州失守,史可法英勇就义,时年四十四岁。史可法的一生短暂而悲壮,他在生死存亡之际留下的五通家书及其生前的诗文,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