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家国情怀中汲取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溧阳史氏的“十六字”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份穿越千年的家国情怀。
一、好家风贵在“率先垂范”
关于史姓的“史”字,《说文解字》载:“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即“史”由“中”和“又”两文上下组成,意为不左不右谓之中,中又中谓之史,史即为“正”的意思。
历经周文王、周武王和周成王三朝的史佚,以秉笔直书名垂青史,留下了“天子无戏言”的传奇故事。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以直谏名著。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孔子赞曰:“直哉史鱼!”于是子孙以“直哉”为家族堂号。由此可见,史氏自先祖开始,就有了“刚直不阿,忠勇为国”的家风渊源。
到了溧阳史氏一世祖史崇,他身体力行,播下了史氏优良家风的第一颗种子。因为了解民间疾苦,他把亲民爱民作为执政的理念,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为推崇文明礼让,他提倡德治,注重民众教化。他主政期间,社会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以致听闻他病逝的消息后,大家都悲痛欲绝,据《溧阳县志》记载,“榜人舍棹,桑女投笼,惟见与闻莫不挥泪。” 就是说,听闻他逝世的消息后,正在摇浆的船夫手中的船桨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采桑女手中的竹篮子也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为什么呢?太震惊,太悲痛了,所有听说这个消息的人都失声痛哭,可见老百姓有多么爱戴史崇。
中国的老百姓是朴实的,一个真正的好官,老百姓就会把他永远铭记在心里。史氏先祖的率先垂范,赢得了后世绵绵不尽的景仰。为祭祀和追思这位“生为英杰、死为神明”的先祖,史氏后人修建了史侯祠,并以十六次重修重建的接力,让两千年前的家国情怀一直传承到今天。
二、好家风贵在“坚守传承”
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和灵魂,家风正,则人心正,好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家族立世做人的风范准则。好家风需要一代一代的坚守和传承,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深影响着子孙后代。
在史氏“十六字”家风家训的涵养下,溧阳史氏家族群星璀璨,人才辈出。从东汉到清末,官居宰执的有39位,状元6位,进士569位。史侯祠清廉堂中汇聚着33位史氏的后人的传世事迹,他们或为国尽忠、鞠躬尽力,或清正刚直、为民请命,或清廉为官、造福一方,或诚心正意、躬身孝行,共同践行着溧阳史氏共同的家规祖训“刚直不阿,忠勇为国,谨身勤业,诗礼传家”。南宋大儒朱熹拜谒史侯庙时,感慨溧阳史氏一脉胸襟宽广似海,志向高耸如岳,欣然题写了“海岳堂”三个大字,苍劲醒目,以一块牌匾表达了这位儒学大家对一个家族的敬意。
史氏祠堂有一副楹联,上联是“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蝉联,犹有舅甥翁婿。”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史鹤龄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此后他的儿子、孙子、重孙等7人相继考中进士,被人们誉为“史家一门八进士”。更让人惊羡的是,史鹤龄的三个外甥也先后考中进士。下联是“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讲的是史家八进士考取功名的年份。一副楹联,足见溧阳史氏家族当年的荣耀与辉煌。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认为这首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总书记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史氏之所以人才辈出,和家训的传承、家风的力量密不可分。溧阳史氏通过家规族训培育的家风,浸润在一代代史氏后人的内心,生根发芽,直至长成了一株常青的参天大树。它经年累月见证无边风物,生机勃勃呼唤春风化雨,以质朴的人文情感,散发出新时代的温润光泽,汇成一曲千年的历史颂歌,在溧阳这座文明之城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