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

这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居民楼里。原本大家都把垃圾倒在巷口的空地上,日子长了,便弄得满地狼藉。后来,环卫部门根据居民的建议建了个垃圾箱,卫生状况有了好转。可是时间一长,垃圾箱周围又散乱地堆起了脏物,只因有人倒垃圾的时候少往前跨了几步。

终于有一天,墙上出现了一行字:请上前几步倒垃圾!措辞很和善,可是乱倒垃圾的现象依旧。再一天,人们发现墙上的字改了:禁止乱倒垃圾!态度比较严肃了,语气是命令式的,可是情况仍未有好转。于是墙上的字换成了:乱倒垃圾者罚款100元!口气变得很威严,好像极具震慑力,可还是没人理睬。到了这样的地步,我们似乎看到了书写者既忍无可忍又无可奈何的窘态。

可是,谁也没想到,后来情况居然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再没有人乱倒垃圾了,墙上那条改换多次的标语也不见了。这转变和一个人有关,他不是政要,不是名人,不是劳模,只是一个年近花甲的盲人。自从他和老伴儿住进来之后,每天早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走30米去倒垃圾,奇怪的是,他总能准确地把垃圾倒进垃圾箱。有人问他:“大爷,您双目失明,怎么把垃圾倒进箱里去的?”他答道:“开始也倒不准,时间长了,我心里就有数了。”人们退而思之,叹服不已。好一个“我心里有数”!老人的举动,使得周围的邻居无不肃然起敬,感动之余,再也不好意思将垃圾乱倒了,这就是风行草偃这个古代成语在当代的真实写照。


身教重于言教。故事中的老人对邻居们的影响,依靠的不是职位、不是权力,也不是名望,而是依靠自身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周围的人。这是一种德道感化的力量。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别人。要想带好队伍,做到政令畅通,必须自身做好榜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好的,自己力求做得更好,要求别人不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要去做。如果台上说的是一套,台下做的又是另一套,任凭发号施令再多,说得再多也没有人去听,只能像故事中的标语一样苍白无力。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做清正廉洁的表率,做尽忠职守的表率,做艰苦奋斗的表率,才能让群众口服心服,才能用榜样的力量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整体社会环境。

往期回顾